博主柳沐风,98 年生人,是个老二次元,目前在 IT 行业搬砖(运维方向)多年。平时喜欢折腾点数码设备,偶尔拍拍照,也热衷体验各种新奇好玩的科技产品。
建这个博客的初衷,其实很简单——把自己踩过的坑、用过的工具、配过的服务器都整理下来,顺便分享一些实用干货,帮想入行或刚起步的朋友少走点弯路。这个博客就像是我的电子笔记本,记录踩过的坑、搭过的服务,也顺手分享给有缘人。技术不难,难的是少走弯路。如果这里的内容帮到了你,那我就值了。当然,有时候我也会写点生活相关的碎碎念,毕竟互联网也需要点人味儿。
博主是山东济宁的一个普通农村娃。家里谈不上不富裕,下面有两个妹妹,一个小我三岁,一个小我五岁,家里除了她们,还有一个身体不好的的奶奶。
我小时候属于那种典型的“上课不写作业,考试能混中上”的小机灵鬼,喜欢琢磨事,也不太听话。规矩?用来打破的。不惹事也不怕事,有点不着调但不坏,放到现在应该叫“有点野的聪明孩子
11岁那年,我到镇上读初中,每周骑着二八大杠来回几十里路。学校食堂是私人承包的,家里每月给我三十块钱——刚够糊口,嘴馋是原罪,零花钱一花光,饿几天肚子是常事。语文、生物是我的强项,历史地理看发挥,物理化学倒是原理都懂,就是考试贵规规矩矩,优秀就是考不出来。
我喜欢看书,看得入迷,上课偷读课外书被罚站、撕书好几回。玩得好的基本是班里前几名,我们一起折腾,一起瞎玩,也一起成长。
岁月如梭,几年荏苒时光眨眼就过去了。到2014年末,我参加了中考,结果——翻车了,差几分没上成我心里那个“梦中情校”。
当时我们县总共四所高中,我那会儿心气儿挺高,秉持着“宁缺毋滥”的原则,三次自愿干脆就都报了排名第二的那一所,我还信誓旦旦跟家里打了个赌。至于为啥不报第三、第四?说白了,一是奔着某个人而去,再者就是看不上,觉得将就没必要。
结果中考成绩出来,一下子把我从幻想拉回了现实。班主任觉得我可惜,觉得我不该就这么放弃,于是经几次辗转劝说,我最终“退而求其次”,勉强不得不上了个不如告中的 3+2。
回头看,没参加高考,确实是我青春里最大的遗憾之一。虽然后来读了个大专,但心里总难免觉得,没体验过正经打大学校园生活,学历上也自己好像矮人一截。
至于中考失利,我也不是没反思过,归结下来,大概有三条原因:
第一,平时太不听话,上课看课外书被罚站,旷课旷成常态,好多药学的内容没学到,基础就没打扎实;
第二,太馋了,钱又少,中考前看人家学校的小黑杏好吃,嘴馋偷吃,吃多了直接窜稀两天,考试那两天人都飘着,能考好吗?
第三,原则性犯病,死撑不作弊。明明我后座是另一个镇的学霸,校内前十的那种,考前两天我们关系混的好错,要是稍微“松动”一下,我肯定就稳了。为了原则性,我还是偏偏要硬撑到了底。
那女孩叫林枫雨,名字和我有点像。她可能早忘了我,但我一直记得她。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,哪怕只是一场莫名的不期而遇,也会在时间和记忆里留个坑,以伴随着遗憾和迷惘难以抹平。
我的3+2是在济南上的,叫“凯文科职”属于跟“挖掘机技校那家强”“八百个床位不锈钢”齐名的学校,在校那四年,说是天天学习,其实现在回想起来,具体学了啥已经记不太清了。只记得目前用得上的有,网络,设计,系统维护,设备维修,视频剪辑这一类内容,至于其他的具体讲了啥、怎么讲的,七年时间了,这些伴随着时间点消逝,从脑海的记忆里早已模糊成一团雾了。
至于课程学的学得怎么样?也就那样吧,除了网页那时候还行,其他的也就能混个中规中矩。至于为啥我接触的东西比人家多点,除了好学外,多亏我手里有台13年的二手破电脑,这电脑虽然卡,但能跑,多少还能自己折腾点课外的东西,比光玩手机强多了。真要说起来,正是靠着那台电脑,我对“搞技术”这事有了点最初的兴奋感。
说到手机我就一肚子火——当年为了省上学那三百块(本来打算买魅族的),结果脑子一热,在淘宝上被忽悠花了一千块买了台高仿“旗舰款”山寨机。
拿到手那一刻我是真兴奋,心想这波不亏,谁知道用了不到半个月,问题就接二连三:动不动死机,卡顿堪比PPT放映,连划个页面都能卡出延迟美学来。别说刷网页了,撩个姑娘发条消息,它要么不是羞愧一会,或者便“深思熟虑”的卡上几秒。
现在想想,那时候是真穷、真天真,也是真的傻得有点可爱。一晃四年就过去了。18年年后,轮到我们去毕业实习了。
第一份工作,说实话,是被中介忽悠过去的——妥妥打了回黑工,被塞进了合肥的“联宝”电子厂,干质检。
不过说实话,厂里条件还行:四人一间宿舍,还有独立淋浴,这比我之前那种八人上下铺的“宿舍”已经是天堂了。只是每天盯着流水线,一连几个小时对着几百台笔记本反复抽检,索然无味枯燥得很。上工查螺丝,下班像被拧掉了魂。
但也不是一无所获——这两个月,我算是把一台电脑从主板到出厂,每道质检工序都摸了个遍。虽然技术含量谈不上多高,但至少对电脑的“血肉皮骨”有了第一手的理解。
到了四月份,看着身边那条永远拧不完螺丝的生产线,我突然有点清醒了:要是这就是未来,那未免也太没劲了。于是我一咬牙,断了没有发展的来路,辞了职,背着行李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,心里就一个念头:人总不能当一辈子咸鱼吧,试试看,拼一把,万一成了呢。
到了北京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骨感得像是没吃饱饭。
刚下绿皮火车那会儿,我拎着行李站在北京站东广场,环顾四周,全是人——但没一个是我的归宿。北京的天很高,楼很大,人很多,但每一寸空间都透着一句话:这里不缺你一个,流浪的北漂。
我身上就那么点积蓄,还是在电子厂攒下的,连租房都得精挑细选。我睡过地下室,住过破桥洞,废厂房,面试一天跑过一天四家,为省钱,吃泡面吃的直恶心。
那段时间,北京像一座巨大的机器,我像个没装对接口的小螺丝钉,插不上,也融不进。
但我知道自己不能退。硬着头皮投简历,面试碰壁,厚着脸皮问人事要反馈。整整一个月,终于有一家马连道的的茶企向我伸出了橄榄枝,成了我北漂生涯的第一份正式工作。
发工资那天,我记得特别清楚。我买了一份饺子,一瓶二锅头,在昏暗的地下室里,自顾自的酌饮着,那顿简易平常的饭菜吃的很香,让自己感觉有了点能靠自己在北京“活下去”的味道。
到了19年下半年,茶行业开始走下坡路,降薪的风也刮到我头上。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工资,一降再降,生活都快维持不下去了。权衡之下,我决定转行。
好在有了第一份工作的经验,找下一份就顺利多了。不到五天,我就找到了新归宿——一家坐落在宋庄、竟然整个园区都是自己家的“别墅”住建公司。
严格来说,这家公司是那种“阿米巴”的营销型建企,他们跨度很大,内容也很丰富,企业上过央视,老板接待过不少县市级领导,所做的业务有餐饮,建材,直播等诸多内容,甚至连老板娘也都打造成了网红,鼎盛时期全国两三家分公司,年入三四亿。加盟商有几百家。虽然这家公司有连哄带骗的嫌疑,但对我这些底层员工还算凑合:包吃住、涨薪、社保都缴纳。比起上一份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,已经幸福多了。
在这公司待了两年,不光技术提升了不少,还因为工作的需要,开始接触了摄影、摄像、直播、大型舞台,专业会议之类的内容。
一来二去,我竟然真有点喜欢上了“拍东西”这事。20年,我省吃俭用,把所有奖金都攒起来,终于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——尼康 Z6。那一刻,真有种“少年有梦,终得其路”的小激动。
我离开宋庄的原因,说起来也挺简单——因为喜欢上了一个女孩。
那是20年的某场小漫展,在繁荣的798的街区里,我遇见了一个可爱的女孩,一个胖胖的、白白的,穿着红色Lolita的温柔的小家伙。她笑起来眼睛圆圆的,高兴的笑起来的话,像一个大葡萄。她很稳重,说话慢悠悠的。从见她第一面我就被她吸引住了。
那天我骗她,说要帮她拍“好美好美”的照片。其实那会儿我技术还很有限,但凭着热情和一点点审美,拍出来的照片还能看得过去。拍完后,我们加了好友,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。谁能想到,就这么一来二去,聊着聊着,我们就聊进了彼此的生活,也聊进了心里。
半个月后我们开始正式谈恋爱了。她住在亦庄,我还在宋庄——一个在北京的东南角,一个在东北角。听着像是邻居,北京很大,地图上看着也不远,但现实却残酷:每次见面要先坐上三四趟地铁,再转一段公交,单程就得奔三个小时。
那会儿真是谈着“异地恋”般的同城恋爱,一趟约会跑下来,比加班还费体力。但我们都咬牙坚持着,谁让那时候还年轻呢?为所谓的爱情,我们都豁的出去?
我们努力坚持了一年,地铁见、视频聊、假期腻歪,谁都没先说累。只是后来,疫情一波接一波,城市静默、交通停摆,我们连见一面都成了奢侈。有时候感情不是散了,而是被生活搁浅了。
一年多的光阴,我们真的彼此相爱了,为了能靠近她一点,我决定换一份工作,离开宋庄,也算是给我们的未来努力一下。
后来我们就住到了一起。为了上班和接送她方便,我买了一辆电动车,临时组成了一个家,在一起的那段时间,是我这些年里最踏实、最温柔的一段时光。日子简单但不单调,工作之余一起做饭、逛街、偶尔出去拍点照片,平凡却足够心安。虽然她总说我做饭难吃,但她还仍旧陪我一起吃。唯一遗憾的是,我说过我要给她拍出来来美美的照片,但终究没给她拍,想骗她一辈子,也终究没骗她一辈子。
可感情这东西,光靠喜欢是不够的,即使你们彼此相爱,爱的再深!
因为双方家庭的缘故,我们最终还是被现实拽回了原点。她要回老家,我则留在北京继续打拼。最开始我们都以为感情能扛住距离和阻力,可随着时间推移、家长的反对声越来越重,感情淡化的生疏也开始了现形,到了年底,我们和平分手了。
分手当天,我们没吵架、没埋怨,只是很平静地道了句“就这样吧,我们还是朋友”。我们谁都知道,这是分手是迟早的结局,但是我们都不舍得。我记得,那天我们都哭了,一个在电脑屏幕前上班偷偷哭,一个在手机屏幕后的家里嚎啕大哭。
分了,也复合过几次。就像反复试图拼回一块碎了的瓷片,拼是拼上了,但不稳定的裂缝始终在那。分分合合又拖了一年后,终于有一天,我们谁都没再提“复合”这事儿,就这么静悄悄地,断了联系,至于为啥,因为彼此在乎,双方都希望都能过得更好 。
再回手那段感情,没什么狗血桥段,也没有谁对谁错。有的只是遗憾和成长。回头看,是我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旅程,我们彼此都在对方身上留下了痕迹,也从对方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。
农村人是没自由的,女孩更摆脱不了早些嫁人的宿命。今年,她已经为人妻。朋友圈俩人的的合照不错,照片中她很美,很像她当年笑起来的样子。说不感慨是假的,但更多的是祝福。因为她终于找到了那个能陪她走下去一辈子的人了。
一个人也挺好。没人抢被子,没人催早睡,想干嘛就干嘛,想写点东西就写点,想发呆就发呆,自由虽然有了,但总觉的莫名的多了份孤独。
感情的章节翻过去了,遗憾就让它留在那一页上。生活还得继续,总不能卡在上一集。
别急,慢慢来。
也许有一天,或许在某个街角,又会遇到另一个温柔的笑容。
现在嘛,继续打工,继续努力,继续拍照,继续折腾,继续努力。生活虽苦,糖得自己找。2025继续加油。